中文 EN

浙水新闻

1st Hydro News

来自一线的守护者

日期:2014-03-25  来源:浙水股份报  作者:

分享到:

  1998年,秦国友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经十余载。在秦国友心中,党员的标准简单而又本分——践行积极向善的品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一线施工管理者,秦国友总是能够深入工地,去探寻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发现的技术和施工管理等问题,认真细致地寻找解决办法。在施工中,遇到重大的、关键的技术、安全问题也是常有的事,但秦国友总是能够保持冷静,果敢应对。
  在上虞通明船闸的安全管理中,细心的秦国友发现多数职工没有类似船闸工程的施工经验,甚至木工、钢筋工等主要工种都是做土建工程的,这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作为项目负责人,秦国友赶紧根据工程的特点,赶在施工初期,制定了极为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要求施工员严格遵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他还不忘在每周的安全及生产例会中,搜集一些船闸施工安全的典型案例,并结合下周工程施工安全的控制要点,落实到点、落实到人。在日常的管理中,秦国友紧紧跟踪落实,及时纠偏,使安全管理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随着安全管理的不断加强,施工员们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但要将这一状态转为安全实效,还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工作。他发现,个别工人在施工中经常不佩戴安全帽,根据这一情况,秦国友特地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安全员拍照记录,月底进行奖罚,对能认真履行安全职责的班组负责人,绩效考核通过的,给予奖励。
  总结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秦国友说,“首先要身先士卒,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熟悉工程施工安全要点的基础上,制定切实的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安全不是走过场。在宣传教育时,要以职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安全生产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只要方式得当,安全生产的制度再严格,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
  上虞通明船闸施工基础力量薄弱,水运施工方面经验欠缺,施工过程中又遇到不利的软基条件——工程所在位置处于古河套地区,淤泥层深浅、方位变化极为复杂,原来的勘探孔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地质状况,而基坑挖深5至9米,多点大面积滑坡,严重打击了施工队伍的信心。但作为工程负责人,秦国友不能泄气,他必须带着兄弟们走出困境。针对严峻的形势,秦国友从两处着手,一方面取得业主和设计的支持,合理地提出修改基础桩基设计;另一方面,请浙大建筑设计院进行深基坑围护桩设计,并利用浙大的地基及软基计算论证成果、业主提供的工程资料等,为变更设计及后期的工期索赔等提供有力的证据。后期的工程实践也证明,由于前期有详实可靠的业务联系单及地质变化的充分证明,有力地扭转了复杂局面。最终,上虞通明船闸工程在完工验收中,五个单位工程全部优良。
  “在制订工程施工措施中,不能生搬硬套,即便有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也要认真分析实际工程的各方面条件,有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后,再与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和班长协调一致,使技术措施更接地气,更易于实施。”秦国友说。
  近年来,因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更多的工程利用社会劳务及技术资源,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上出现很多矛盾——不同的工种之间相互不能有序衔接;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与不同班组之间的配合不好、指挥不灵等。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秦国友在增强凝聚力这一点上狠下功夫。在施工布置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交待各个技术要点,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技术协调工作,让每个施工技术人员既知道技术要点,也知道各工种、工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与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的磨合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增进了友谊,也增长了才干。
  与其说秦国友是个一线施工管理者,倒不如说他是个一线守护者,守护着施工员们的安全,守护着工程的整体进展,守护着施工团队的向心力。
  这就是秦国友,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细致而又全面,低调而又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没什么好褒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