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浙水新闻

1st Hydro News

再访千里海塘

日期:2013-12-25  来源:浙水股份报  作者:何国玮

分享到: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为保存实力,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地向吴王夫差求和。而作为吴国大夫的伍子胥却极力反对此事,可是刚愎自用的夫差却渐渐对伍子胥一再的进谏起了反感,尤其是勾践用卑微地态度来讨好他,又献上了美女西施后,君臣之间的关系更是日渐疏远。在奸臣挑拔离间下,夫差怒赐“属镂”剑于伍子胥,命令他自杀谢罪。据说伍子胥的尸体进入钱塘江的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八,而此后他日日驾着素车白马驱潮而来,是为前潮神。而后来助勾践战胜吴国的大夫文种也因君臣嫌隙被诛,卷入滚滚钱塘江中,是为后潮神。一文一武两个潮神前赴后继掀起滔天巨浪,年年岁岁,于是有了钱江潮。
    神话传说毕竟不能替代科学论据,而钱江潮年复一日的冲刷也成了悬在两岸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犹以盐官为甚。筑堤束水的历史,从五代至今绵延不绝。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建设者于2001~2002年参与了钱塘江北岸标准塘海宁16标的建设,并在时隔10余年后,为配合国家级工法申报材料的收集,再一次踏上了探访盐官钱塘江海塘和丁坝雄伟身姿的旅程。
    近来杭城到处为雾霾所笼罩,从杭出发,沿路的景致尽笼罩在薄纱般的晓雾里,唯影影绰绰。汽车沿沪杭高速公路急行,在一个叫胡家兜的出口下了高速,眼前的景像已经有些熟悉,过了10余年,一些地理风物依然如旧,我们凭着记忆找到了上塘的道路。
    我们从一户农家前面的小路,经上堤踏步拾级而上,护塘地的白杨树经过多年的生长已从一棵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条蔚为可观的高大林带,稀疏的黄叶在树稍上随风摇晃,像一面面旌旗守望着最后的领地。上得堤顶,放眼望去,千里海塘如一条蜿蜒长龙,从天际延伸至脚下,又向远处不断延展。极目所至,长堤外,市井村廓点缀两岸、高楼闾巷隐约可见,池塘田野相间杂错,鸡犬相闻,吴侬细细;长堤内,波光粼粼,水何澹澹,百舸争流,江水迤逦着东去,天际处,“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凫与落霞齐飞”;长堤上,三两村夫施施而行,相见举手低眉细语。
    钱塘江北岸标准塘由护塘地、排水棱体、土埝堤身、塘前防汛道路及护塘草坪组成,其中,土埝堤身由内而外分别为草皮护坡、堤顶沥青道路、浆砌条石防浪墙、干砌小条石护坡,每隔几百米还分布了无数座条石砌筑的上堤踏步。我们所处的海宁16标海塘位于盐官镇以西,海塘全长2540米,包括一座旱闸、一座抛石丁坝、三座桩式丁坝。
    从堤顶下来,独立塘前,脚下的明清鱼鳞石塘在江边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壁垒,而从石塘伸向江中的丁坝则像伸向江中的手臂,轻柔地抚弄上游来水。我知道这是在退潮时才有的温柔,等到海潮涌入,奔腾的潮水则“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横亘于江中的丁坝要不断地受到潮水的冲击,两岸的海塘也同样要承受潮水的席卷之势。所幸千里海塘历经多年运行固若金汤,百米丁坝也如扎根于钱塘江底而岿然不动,两者相互倚托,很好地履行了保护两岸民生的职责,幸甚至哉!
    独立塘前,俯看几百年的前的鱼鳞石塘,近看亲手所建的海塘,古今相逢,独立其间,不禁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的感慨。想起我们初至这里时,海塘还只是一条用土堆起来的土埝,上面长满了芦苇、野草,鱼塘、村舍与海塘直接相接,每至大潮涌至塘面,都不得不为岸边的村民捏一把汗。时至今日,新建的海塘和丁坝则像一把大锁,将不羁的潮水牢牢地锁在江里,再也不能为所欲为。而严整的结构、平整洁净的内外护坡面,刚毅不失温柔的线条,与附近村落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吸引我们不断地切换角度,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他们完美的身姿。
    本来我们还想拍到潮水撞击丁坝的壮观景像,可惜时候不早了,而潮神却没有丝毫要来的样子,通过查潮水的起落时间,估计还要再等两个小时,只能将遗憾留给下次来时再弥补了。临别时,我对江暗诺:两位潮神,我们在钱江三桥再见!